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气候现象,可导致全球气温和降雨模式变化,平均每2至7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至12个月。今年,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公告确认,时隔七年后,厄尔尼诺现象再度降临地球,不仅至少为中等强度,而且在2023年下半年持续的可能性达到了90%。
厄尔尼诺过去的破坏力让人们足以谈“厄”色变。1997-1998年,干旱摧毁了东南亚,造成印度尼西亚约350万吨谷物短缺,粮食价格上涨,并在弱势群体中造成动荡。而拉丁美洲和东非的海岸经历了大规模的洪水。暴雨对受影响地区的农作物和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损失和广泛破坏。2015-2016年,埃塞俄比亚经历了严重的干旱,导致80%的收成失败,影响了2200多万人。第二年,秘鲁和哥伦比亚遭受了过度的降雨和洪水,使秘鲁损失了31亿美元的生产力。
今年入夏以来,全球高温记录不断刷新,极端天气在全球不同地区上演。受此影响,全球粮食产量将产生何种程度的波动已引起各方担忧。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在近日指出,正在“仔细审视”粮食安全可能面临高风险的地区以及可能采取的“预防性行动”。
极端天气频发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叠加中等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将导致极端天气(高温、干旱、洪涝等)的频次更多、范围更广、强度更强。
就中国而言,今夏北方高温干旱而南方多雨洪涝,都对作物生长带来不利。例如,目前,我国东北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玉米、大豆等春播作物正处于幼苗生长期,华北、黄淮地区绝大多数夏播作物刚刚种下。高温干旱易造成东北地区春播作物幼苗生长受阻,而在华北黄淮地区,则会影响夏玉米等秋粮作物的出苗速度。当务之急,北方干旱省份已打响抗旱保苗保卫战。
作物病虫害增多
温度、降水等气候条件的改变,也会造成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率增加,使得农民需要使用更多作物保护手段来守护收成。
例如2015年,受强厄尔尼诺影响,湖北就出现了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和稻曲病、二化螟、纹枯病等6种病虫害同时发生的现象,为历史少有,给农作物生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今年对各类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尤为重要,同时应选择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作物保护产品,以避免加剧对脆弱的环境的破坏。
除去当下的紧急应对举措,解决厄尔尼诺挑战还需从根本上推进气候正效益发展。
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化,最终导致作物产量下降。气候正效益,是指减去的碳比制造的更多,从而改善气候对农业系统的影响,并使农业系统更具弹性,在为不断增长的人口生产足够粮食的同时,造福于我们共同生活的星球。如要按照《巴黎协定》的要求将全球变暖控制在不超过1.5°C,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在2030年前减少45% ,到2050年实现净零。
科迪华致力于成为在当下和未来能够为全球农民提供创新、可持续解决方案的行业领导者。目前,科迪华大约90%的新作物保护产品和所有新种子产品都达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标准,且这些标准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
同时,与《巴黎协定》中确定的目标保持一致,科迪华已采取各项举措减少运营对气候的影响,致力在2030年之前,将1类和 2类标准二氧化碳排放当量降低65%(即绝对减排目标42%),为保护农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长期健康和生存能力不遗余力。